徽商傳奇:企業債券融資助力安徽經濟發展
企業債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法律地位最明確的信用債券品種,具有期限長、成本低、規模大、使用活等特點,近年來成為提高全社會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省發展改革委緊緊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不斷強化企業債券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定位,充分發揮企業債券在促投資、穩增長中的引領作用,積極組織符合條件的地方融資平臺和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在支持重點項目落地、扶持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堅持實體經濟發展方向,大力支持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基礎,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行業的立業之本。省發展改革委始終堅持企業債券與實體經濟結合,積極引導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和企業申報發行項目收益債、專項債券、綠色債券、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券等各類企業債券,有效滿足了一大批重點領域重大項目的融資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累計發行企業債券99支,融資總額達到1133.5億元,相比之前五年增長了75%,2016年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為10個企業債券“直通車”激勵省份之一。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促投資穩增長。已發行的企業債券直接帶動固定資產投資2000多億元,主要用于城市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環境整治、戰略新興產業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以及中小微企業發展等薄弱環節,為促投資、穩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降杠桿減成本。通過提高債券信用評級、合理選擇發行時機等舉措,有效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近三年我省企業債券發行利率分別為7.5%、6.1%、4.5%,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大大減輕了企業融資成本。三是促縣域補短板。針對縣域平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斷拓寬企業債券支持縣域企業發展的范圍,積極引導和支持縣域企業申報發行企業債券。十八大以來,我省獲批發債企業中縣域企業占40%,極大緩解了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壓力,有效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
二是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持續推動企業債券改革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省發展改革委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結合實體經濟發展需要,持續推動企業債券改革創新。一是積極推進企業債券發行管理體制改革。將企業債券轉報工作納入政務窗口辦理,審核意見一次性書面告知,限期辦結;不斷簡化申報流程,推進申報材料向標準化、格式化、電子化轉變;按照國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不斷簡化審核程序,提高審核效率,實現“自由裁量權歸零”。二是持續推進企業債券品種創新。2013年以來,我省累計發行創新品種企業債券18支,總規模377.9億元,占全部債券的33%。其中,為進一步提升城市承載力、改善城市環境,成功發行城市停車場、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專項債券110.9億元;為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支持中小微融資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功發行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45億元;為進一步拓寬保障性住房項目資金渠道,在發行560億元保障性住房企業債券的基礎上,探索發行了首支18億元安置房建設項目收益債及4億元棚戶區改造項目收益債;為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成功批發行綠色債券15億元;為拓寬股權投資基金資本金來源,促進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發展,成功發行創投債5億元。
三是堅持以防范金融風險為底線,不斷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省發展改革委高度重視企業債券風險防控工作,始終將防范金融風險作為企業債券的發展底線,不斷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一是積極開展債券風險防范工作。加強企業債券事中事后監管,通過定期、不定期進行專項稽察、風險排查、跟蹤評估等方式,加強債券募集資金使用監督,規范債務管理程序,督促企業落實償債承諾,有效防范企業債券風險。每年初開展當年到期企業債券兌付風險排查,督促企業按時還本付息;開展過剩產能企業債券本息兌付風險專項排查,幫助相關企業制定償債方案,防范兌付風險;適時開展企業債券專項稽察,督促發債企業規范使用募集資金,推動相關重大項目建設。二是加強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在全國率先開發運行企業債券信用管理系統,實現發債申請全部網上申報、審核,債券風險全程監管,失信行為全程記錄。對未按約定履行本息兌付義務、在企業發債過程中存在違規失信行為的發債企業、中介機構及相關責任人,實行聯合失信懲戒。三是強化中介機構服務意識。定期開展主承銷商、信用評級機構在企業債券發行過程中的信用評價工作,強化信息聯動效應,加強評價結果應用,進一步提高企業債券中介機構服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