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全國首批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安徽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里,國家級古籍修復大師潘美娣正在手把手指導學員修復明代古籍善本。今年3月,樅陽縣在古籍普查登記時發現了三部明代善本,其中一部是明朝中期正德年間的刻本,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了,另外兩部都是赫赫有名的汲古閣刻書,一共有14冊,這些破損嚴重的古籍書冊亟待修復搶救。
國家級古籍修復大師潘美娣為青年學員演示古籍修復細節手法。
比起屋外“心浮氣躁”,古籍修復室里年輕人卻在做著“靜心屏氣”的活兒。一張辦公桌,一把鑷子、一支毛筆、一碗糨糊……看似簡單的工具,卻讓原本破舊不堪的古籍重新“煥發青春”。
正在修復古籍的潘美娣老師。
將古籍小心翼翼地拆開,把破損、霉爛、粘連的書頁用專用的精巧工具一點一點剝離下來,在補書板上校準位置,噴水、展平、刷上漿糊,選用合適的補書紙一點點把殘破的地方給補上,沿著版心溜書口,仔細地從補書板上揭下,再一頁一頁吸水、壓平、整理好,加上護頁和書皮,按照原先裝幀的樣子還原……這些就是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師們每天最基礎的工作流程。
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安徽傳習所古籍修復師們各司其職。
修復好的古籍需按頁碼重新整理排序。
“中華古籍保護”保護的不僅是古書,更是中華的傳統文化。
在修復師眼里,殘破書頁可以讀出許多的“信息密碼”。比如北方的書蠹(俗稱“書蟲”),一般是縱向垂直把書冊給鉆出一個個小圓洞;而在南方,書蠹卻喜歡橫向咬蛀,弄得一張書頁上滿篇都是彎彎曲曲的蛀空線,蟲蝕嚴重的情況下,書頁都能殘缺斷開。再比如,一些破損老化甚至卷邊的古籍看上去浸染了油漬,往往體現出書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經歷的收藏狀態。古籍多用宣紙刷印,吸濕性好,為避免空氣潮濕書頁生霉,從前皖南的鄉戶人家常常會將珍貴書籍放在竹籃中,懸掛在廚房間里煙道邊保持干燥,這樣的書保存到現在,書頁間往往能抖落出黑灰,那些正是煙道升騰飛揚起來的油煙,一并附著在古書上了。而炊煙的熏熱也使得書紙周邊水分散失,出現卷邊甚至脆黃缺損的狀況。
修復師參照頁碼逐一整理、修復古籍單頁。
補紙與書頁質地、厚薄相近,整張書頁背面采用托紙加固。
將修補后的書頁捶平。
噴水壓平。
2016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廣泛利用數字化加工和縮微技術等措施對古籍文獻進行再生性保護,推進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進程,提高中華優秀傳統典籍利用率。同年10月,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安徽傳習所在省圖書館掛牌成立,年過七旬的潘美娣作為傳習所導師定期向青年一代的古籍修復師“傳道授業解惑”,首批來自不同大學古籍修復和古典文獻專業的8位學員繼承“片紙只字都是寶”的工匠精神,用一雙雙巧手為古籍“續命”,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通過紙張纖維測量儀判斷古籍紙張材質。
古籍掃描儀將紙質書變成數字版。
市民通過電腦閱讀電子古籍。
200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頒布,拉開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序幕。十年來,我省古籍保護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古籍分級保護機制初步形成,274部古籍入選前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70部入選首批《安徽省珍貴古籍名錄》,2000余冊古籍得到搶救性修復。
修復前后的古籍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