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傳奇宅院“有斐堂”春秋
郎溪縣梅渚鎮老街“有斐堂”為清晚建筑,距今約有125年歷史。“有斐堂”是郎溪縣內極少數保存完好的清代徽派古建筑。古宅的主人是吳耀曾先生(1937年出生),祖籍徽州歙縣之南的澄塘村。吳先生高祖吳光宗年輕時去江北做幫工謀生,由于節儉,有些積蓄。聽說江南梅渚的繁榮后,大約于道光三十年間(1850年),南下至梅渚尋找新的謀生之路。初來時吳光宗開了一家“吳永隆”小布店,因為經營有方,加上梅渚南北商賈云集,商業較繁榮,生意漸有起色,站穩了腳跟。吳光宗長子吳基永,次子吳基遠都跟隨父親經商。郎溪縣在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后期,成為清軍和太平軍的重要戰場,破壞慘重,加上天災和瘟疫,人口劇減,田地荒蕪,1865年全縣總人口僅存10855人,“庚申遭寇難,州民存者無幾,江督曾侯(曾國藩)出示招墾于楚豫,各鄰省之民絡繹來歸,墾荒納稅,其日臻富庶矣乎。”至光緒五年(1879年),郎溪縣人口增至61743人。吳家利用戰后經濟恢復,人口漸增的時機,逐漸擴大經營。除了重點經營“吳永隆”布店外,還兼營礱坊、小當鋪和尺衣店(即改做衣服,另外當鋪一些衣物無人贖當成為死當,也在尺衣店出售,后來吳家從上海的大當鋪購回衣物出賣)。有一年農業豐收,吳家礱坊收購了大量稻谷、小麥等糧食,第二年糧食緊張,糧價飛漲,囤積的糧食高價售空,吳家在這次售糧過程中獲利頗豐,發了財。1884年,吳基永的住宅“有斐堂”竣工,房屋建造歷時一年多,材料及工錢用去10000(銀)元,其他費用不在其中(例如吳家提供工匠一日四餐)。吳基永有三子都經商,長子吳開訓,次子吳開爍,最小者吳開潛。吳基永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了,在梅渚正街吳家有8間門面作為店鋪,僅布店就雇用店員8人,因為吳家與家鄉失去聯系,店員都是當地人,礱坊也有雇工(這種情況與在梅渚的另一徽商汪允功相同,他經營的汪德源醬坊雇傭工人也是周邊鄉民)。
辛亥革命前后,梅渚鎮最出名的富商有三家,一是溧陽殷橋人殷源浚家,是京陵(南京)幫首領;一是徽州績溪商人汪允功家,一是徽州歙縣商人吳開訓家。主要有三處不同地域的商人集聚在梅渚鎮經商,稱之為徽州商幫、京陵商幫和江北商幫,分別創辦了徽州會館(槐蔭別墅,今鎮心路28-33號),京陵會館(今鎮心路50-60號),江北會館(今鎮心路60-66號搬運站處);早在1906年就成立了梅渚商會,積極聯系江浙巨商,1918年隸屬上海全國總商會,在梅渚興辦了很多工商業和公益事業。吳開訓從1906年開始擔任梅渚商會副會長,直至他1932年去世,共26年。吳家經商致富,秉承徽商傳統美德,不忘積善,平時用錢糧接濟周邊貧苦人群,乃至修橋鋪路,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有斐堂”內一幅徽商傳統門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吳家在定埠、梅渚、水鳴一帶有數百畝水田,逢上災年,便免去田租;有一年遭天干,吳家在梅渚外西門10畝水田急需蓄水,吳開訓趕來,將架好的水車撤去,借給旁邊的貧苦人家,他說:“我家這塊田里沒有收成,別處還有收的;即使田里無收,店里還有收的,而這些農民都指望田里收成,不能同他們爭水。”吳家在經商同時仍保持“賈而好儒”的特色,閑暇時督促子弟誦讀,家里設有書房,累積藏書近萬冊。
梅渚水上運輸便利,可達江蘇溧陽、無錫、常州、上海等城市,經南漪湖可達宣城、蕪湖等地,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吳開訓積極向近代新式工商業投資。1916年梅渚“大達輪船運輸公司”吳家投有股份,1919年籌辦的“耀梅電燈公司”有2500元的股份,吳開訓是副經理。此外,在溧陽一些布店和糧行,吳家也有股份。吳家能將生意不斷做大,除了信譽卓越(吳永隆布店曾懸掛“貨真價實”和“童叟無欺”兩塊金子招牌),廣開財源外,還特別重視獲得最新商業信息。1912年,“吳永隆”布店承辦郎溪縣梅渚郵政代辦所,這就更有利于獲得最新的商業信息。初時,“吳永隆”布店主要從無錫進貨,經水路運至梅渚,大達輪船公司成立后,吳家從上海、無錫、常州、江陰等城市購貨,有時五船、十船,水陸兼運到梅渚港,與無錫巨商“面粉大王”榮宗敬、榮德生有生意上的往來。
因為貨源廣且價格便宜,郎溪城內的布商來“吳永隆”批發布匹。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母親來郎溪居住,張大千由上海往來郎溪,經常搭乘吳家進貨的輪船。為答謝吳家,張大千曾作《觀音圖》贈送,吳家一直珍藏,“文化大革命”中,此畫被沒收、燒毀。1921年7月,上海設立證券物品交易所,資本500萬元,實收125萬元,虞洽卿為理事長,經營范圍廣泛,包括有價證券、棉花、棉紗、布匹、金銀、油類、皮毛七種。交易所采取會員制,會員是交易所的發起人,已經開業的交易所都獲得了巨額利潤,于是效仿者風起云涌。5月起上海新設立的交易所逐月增加,9月份達70家,11月底竟達114家,大多交易所發行股票,買空賣空,進行投機。交易所“定名之光怪陸離,其交易物品之包羅萬象,誠可謂極一時投機之能事”。吳開訓此前與虞洽卿認識,此期間帶領兄弟吳開爍、吳開潛及侄兒吳壽昌(1902-1977,吳耀曾的父親),到上海開辦交易所,在金融領域進行投機。由于經常往來上海,吳開訓目睹上海銀行業數量的迅猛增加,據統計,1917年至1923年中共設立131家銀行。有鑒于銀行在集中資金上的作用,1922年吳開訓在郎溪城內創辦了郎溪近代最早的金融機構——“農工銀行”,在皖南也是最早的金融機構之一,股東代表會公推吳開訓為監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工商業迎來短暫的“春天”,吳家的商業也蒸蒸日上。但好景不長,戰后不久,歐美列強卷土重來,舊中國民族工商業又陷入困境之中。吳開訓也在多項投資中損失慘重。郎溪農工銀行經營一周年,已入不敷出,未到十五個月,就蝕本二萬余元,平均每股蝕四元,到1923年底,郎溪農工銀行就宣布破產夭折了。“耀梅電燈公司”長期經營不景氣,1931年虧本轉讓。1921年底,上海暴發“信交風潮”,投機者紛紛虧空,吳家交易所也在其中。另外,吳開訓還遭到軍閥的敲詐勒索。1925年軍閥孫傳芳起兵驅逐蘇皖等地奉系軍閥的勢力,11月在南京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孫自任總司令。此后不久,孫傳芳聽說梅渚吳家富甲一方,于是將財源開到吳家,指使爪牙聯系當地的土匪,將吳開訓綁架到溧陽河心鄉劉家邊,對吳家進行勒索,吳家通過當時梅渚青幫頭領、同盟會員吳成鶴,用3600塊銀元贖回吳開訓。
盧溝橋事變后,1937年農歷冬月初一,郎溪淪陷。國民黨軍隊棄槍逃跑,日寇豬木清太郎的部隊由十字鎮長驅直入,一路燒殺淫掠,無所不為。冬月十一日日寇侵入梅渚,吳家以及周邊百余人躲藏在樹林避難。吳壽昌次子吳金夏僅二三歲,受到驚嚇啼哭,因害怕孩子的哭聲暴露眾人的藏身之地,無奈之下,只能緊緊捂住孩子的嘴巴。等日寇走遠后,孩子已窒息而死,吳壽昌十分悲痛。1938年6月,新四軍支隊前方醫院安設在梅渚鎮王家祠堂,派出工作人員走門串戶,聯系群眾,進行抗日政策宣傳,并積極救治遭敵機轟炸受傷的人民,得到群眾的贊揚與愛戴。由于敵人的封鎖,駐扎在梅渚、溧陽一帶的新四軍藥品和日用物品十分匱乏。吳壽昌主動通過梅渚新四軍保長徐方潛,與當時新四軍蘇南、廣德的主要負責人許道珍取得聯系。吳壽昌到上海進貨,熟人多,路子廣,托人購買到膠鞋、布匹、電池、電筒和奇缺的盤尼西林等藥品,用船秘密運至溧陽社渚農場附近,交給新四軍部隊。解放后,郎溪縣縣長高長年向吳壽昌先生發出邀請函,參加全縣民主人士大會。1950年,吳壽昌的長子應征入伍,1951年底加入志愿軍,奔赴朝鮮戰場,投入保家衛國的戰斗中去了。
160年前,徽州歙縣人吳光宗到郎溪梅渚鎮經商,至今歷經七代。年逾古稀的“有斐堂”第四代主人吳耀珍先生懇望文物管理部門和有識之士幫助他修繕古屋,讓它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