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傳奇文化丨探尋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又稱徽州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张山ㄖ圩宥,坐北朝南,注重室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四周高墻圍護;张山ㄖ罩萆酱L景之靈氣,融傳統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
民居——粉墻黛瓦馬頭墻
白色的墻、黑色的瓦、墻頂馬頭墻,這樣的建筑外觀是徽派建筑的獨特之處。白和黑的色彩樸素卻顯得落落大方,墻頂翹起的馬頭墻,雖為防火而設計,更是增添了不少和諧之美的意境。
裝飾——磚雕木雕與石雕
徽派建筑中最精華的部分——稱作“三雕”的磚雕木雕石雕,也是古建筑藝術中最燦爛的篇章。在徽州,無論是古民居、祠堂或牌坊,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欞、楹柱等以精美雕飾圖案為裝飾的建筑處處可見。其雕刻內容廣泛: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八寶、博古;題材眾多: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品茗宴飲;技法多樣: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等。雕刻修飾后的建筑,獨具一種空間感與韻律感,也顯得典雅與華美。
居家——高宅天井與大廳
高宅,一方面是防御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张擅窬硬季忠灾休S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
徽派建筑的形成過程,受徽州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和人文觀念的影響;罩菀坏卦l生過中原文明與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其建筑融合了越人“干欄式”建筑格局與中原的“四合院”形式,結合徽州山環水繞的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了徽派建筑的早期形式。后徽商崛起,經商致富歸鄉的徽商,在建筑中加入自己對理想住宅之布局、結構、內部裝飾、廳堂布置等的看法,使早期的徽派建筑發展形成為最終不僅具有實用性亦具有文化內涵的的建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