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徽商傳奇臨渙棒棒茶
據《通志載記》記載,臨渙人的飲茶習俗始于明代,迄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臨渙集現有18家茶館,計茶座300余張,茶壺600多把,早晨5點開張,晚10點后熄爐。臨渙城下名泉多:珍珠泉涌出粒粒珍珠,看上去真真切切,捧上來一汪清水;龍須泉似龍王胡須,細審方見,飄飄悠悠,抨一抨,霧氣繚繞;回龍泉,澮水如蛟龍,自西向東經南閣,折回首,向玉皇廟和姜太公休息之南閣點頭三拜,再向東游去;飲馬泉,為魏徴飲馬用水,馬飲此泉水,健壯無疾,奔似閃電走如風。茶館用水先是南閣下澮水中之回龍泉水,現改用古城腳下的龍須泉水。茶葉皆為六安茶棒,茶水如杯,霧靄迷蒙,湯色紅艷,飯前飲之養胃口,飯后飲之助消化;閑暇飲之,沁脾清心;疲勞飲之,解疲提神;初飲潤嗓壓渴,常飲延年益壽?芍^春提神、夏消暑、秋解乏、冬溫暖。城內及城外數十里民眾一有空閑,便坐進茶館,遠至三皇五帝,近至時政新聞,終日茶館煙霧繚繞,座無虛席,談笑風生。進茶館者,先向茶館掌柜的招呼,“給半壺茶”或“給一壺茶”。若半壺,即為一帶把陶瓷小茶壺和一小茶盅;一壺,便是一大陶瓷壺和兩個小茶盅。一次付錢,喝完即添,不計時間和水量。半壺茶錢,明代為一個制錢,清代為一個銅子兒,中華民國為兩個銅子兒,人民共和國以來先后為人民幣五分、一角、兩角、三角不等。
臨渙茶館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還是調解群眾糾紛、評議是非的場所。“走,到茶館評理去”,這是群眾因房產地邊、婚喪嫁娶、經濟交往,等等事件發生口角或打斗后必講的一句話。到茶館評理的雙方進入茶館后不再打鬧、罵人,不要寫申訴,這里沒有衙門的恐嚇,可以無拘無束地陳訴事件經過和自己的理由。茶客們一邊品茶,一邊傾聽雙方的訴說。根據理法、人情習慣進行評論。有問必答,有議有論,是非曲直,秉公評議,直說得雙方口服心服,多數糾紛者往往昂首盛怒而來,低頭含笑而去。
茶館同時也是游藝場所。說書的、下棋的、打撲克的、唱大鼓的、拉絲弦的,聽眾或多或少,然其樂無窮。
如今飲茶習慣仍為當地一大傳統文化,除國內多種報刊雜志發表外,《人民日報》海外版、外文版也連篇報道。1999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世界民風民俗攝影展覽會上,臨渙茶文化攝影榮獲提名獎。2000年由臨渙榮譽公民韓飛拍攝題為“皖北古茶鎮——臨渙”在第二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中榮獲一等獎。并在全世界巡展一年。作者與許多國家大使在展室合影留念。2000年農歷二月初二,臨渙又成功地舉辦了首屆“棒棒茶”節,F被中國青年攝影發展共同體、黃淮海攝影家協會命為皖北民俗風情攝影創作基地,被宿州市攝影家協會、命為淮北民俗攝影創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