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許圩土地廟始末-徽商傳奇走進徽州
過去安徽省五河縣一帶農村,幾乎村村都有土地廟。因為民間習俗,有人生活的地方就離不開土地廟。土地廟里供著土地爺,土地爺掌管著“為村民消災解難,受理人死后報到引路等事宜。”在諸路神靈中,土地爺可以說是最基層最接近于民眾的“神”了。
而在五河縣雙忠廟鎮一帶,許圩土地廟土地爺的“靈驗”是婦孺皆知、遠近聞名的,不僅在三鄉五里,而且聲名遠播到明光、泗縣、固鎮、鳳陽乃至與江蘇交界的泗洪縣等一些縣市,一段時間香火極為旺盛。
這首先得益于許圩土地廟的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許圩村的先民們從山西、河南、山東等地遷徙聚居于許圩時,當時周圍古樹參天,山林虎狼出沒,群眾外出種地打草,經常遭遇野獸襲擊。有一天,一家兄妹二人為了生計,又上山打柴,當把打好的柴捆好準備下山時,突然,叢林中竄出一只老虎,直向妹妹撲去。哥哥見狀大驚,一邊高呼救人,一邊扔下肩上的柴禾,抓起斧頭向老虎砍去。老虎屁股挨了一斧頭,扭頭怒吼,一躍而起,朝哥哥撲來。說時遲那時快,千鈞一發之際,一位白發老者突然出現,手中拐杖向老虎一揮,那老虎便乖乖地向樹林深處跑去。兄妹倆感謝老者的救命之恩,忙問老者尊姓大名,家住哪里?老者笑著拄著拐杖在地面上連搗了六下,一轉眼,便不見了。
兄妹倆背著柴禾回到家中,向父母訴說在山上的遭遇,村人無不覺得蹊蹺,反復捉摸推敲,覺得白發老者不是別人,就是當地的土地神。于是大家開始在一塊空曠的土地上給土地爺建廟供奉,祈求神佑當地百姓平安,風調雨順,消災免難。
這個不老的傳說伴隨著當地村民一代代的口口相傳,土地廟名聲在外,引來香火越來越旺。小時候,外婆經常講,當年日偽軍到村里燒殺搶掠,一次,搶了好多牲口、糧食,正要離開時,突然許圩村西狂風大作,塵土蔽日,似有大隊人馬殺奔過來。日偽軍嚇得放下搶掠的物資,狼狽逃竄而去,但事后并未見有什么部隊人馬出現。人們說,這是土地爺顯靈,把日偽軍嚇跑的。
許圩土地廟就建在村西,南是彎彎曲曲的漴潼河,北是神秘的天井湖,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許圩土地廟始建于清代,當時是三間飛檐(當地人稱挑檐)結構的磚瓦房,廟門兩邊有副廟聯:上聯是“莫謂我,二老無靈,若不燒香”;下聯是“既為你,一方保障,且來許愿。”
隨著星斗轉移,時代變遷,百年過去了,當時土地廟既雄偉又陰森森可怕。五十年代還有青磚建的小院墻,幾棵茂盛的古槐,郁郁蔥蔥,根深葉密,籠蓋土地廟。村人(包括附近聶圩村、四姓村、沈臺村)死后,其子孫著孝服,舉哀丈,哭聲遍野,去土地廟燒紙送湯,擺供品,跪拜土地。晚上呻吟鬼叫,鬼火跳曜,樹葉刷刷,增添了土地廟的神秘恐懼感。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坊間傳說這一帶經常出現一些怪現象:晚上一團火球,像一盆火,從廟中閃閃跳出來,上天入地,過河越溝,刮旋風般先滾到村西村級道路,那里有兩口墳,傳說是兩個少女在漴潼河洗澡時溺水死亡,埋在那里的墳。又升到高空,旋轉到許圩村南一口大墳上,又滾飛到許圩村西的土地廟歸隱。
“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國的時候,許圩土地廟也沒有逃脫“破四舊”的噩運,樹木遭砍伐,圍墻被推倒,木質的土地神被扔到許圩大溝里,砸下小鬼頭鋪在路中間當拌腳石,把小鬼身子扔到河里。幾結折騰,許圩土地廟被夷為平地,已不復存在。廟址已被村民耕作自留地,種上莊稼。七十年代,許圩村有不少村民動議想重建土地廟,但終因上級政策不明,一直沒有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