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傳奇帶你走入徽州之宿州境內新汴河攬勝
說起我對位于宿州境內的古、新汴河的認知、探究和懷想,其實是緣于喜好歷史和繪畫。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全卷以穿越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古汴河河道為主線,由東向西將人們的視覺從春柳初綠的郊野引至汴河岸畔的碼頭,從碼頭再到人群擁擠的虹橋,然后轉向繁華嘈雜的街市,恰如一幅生動傳神的市井風情畫。
當年,宿州得益于“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沖”的地理位置而成為沿汴重鎮,也因漕運繁忙而興邦立事名噪四方。1984年3月春寒料峭之際,筆者第一次去宿州采訪,當我請托一位當地文友帶我去看看當年流經宿地的古汴河時,朋友告知:古汴河早沒啦!有的也只是一段小水溝,沒看頭!倒不如去看看解放后開挖的新汴河呢!我聞言便更加來勁:還有新汴河么?那都去看看,咋樣?朋友拗不過我的堅持,只好領我先去尋那殘存的古汴河。果不其然,由于宋金年間戰火頻仍年久失修,史料記載的古汴河早已被泥沙淤塞而湮廢,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古汴河只剩下一段寬不足一米的一條小水溝,溝邊枯草叢叢零星散落著殘枝敗柳,溝里死水泛綠微波不興,與當年“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汴河懷古》)那種波瀾壯闊百舸爭流的磅礴氣勢簡直是云泥之別。好在宿地又添了一條新汴河!當天本想一窺其真容,無奈暮色沉沉,我和朋友只好打馬回程。其后多年雖然多次往返宿州,但總是與新汴河失之交臂!
幸運的是,心儀已久的新汴河之旅竟然在不經意間成行。今年夏天,我們一行十余人興致勃勃地前往新汴河采風。此行不僅全面了解了新汴河的前世今生,而且深度接觸了新汴河的方方面面,對于勤勞睿智的宿州人民將新汴河打造成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人間奇跡,我們一行感佩不已。
今天的宿州城,已然徹底顛覆了我腦海中30多年前所見的貧窮落后的印象。據新汴河景區負責同志介紹,這是建國后出現在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條人工大運河。它于1966年11月開工鑿挖,由當地23萬熱血兒女鍬刨車推肩擔,歷時三冬四春,奮戰1000多個日夜建成。它與當年隋唐古汴河大堤平行,兩者長寬相等,相距僅數里之遙。這一空前壯舉,使沉睡千年的古汴河浴火重生,成為永久流動在宿州大地上的一首靈動壯美的史詩!惠民之水,源遠流長。2012年1月,宿州市在廣泛征求新汴河治理工程的民意基礎上,決定設立新汴河景區,著力打造沿河風景長廊、休閑長廊、文化長廊和生態長廊,將景區建成集防洪蓄水、生態科普、文化娛樂、休閑健身、廣場集會、觀光旅游等眾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大美景區。
新汴河景區西起京臺高速,東至宿州閘,全長14.36公里,總面積840公頃,其中主景區長3.9公里,總面積220公頃,呈現“一點兩線”式布局。 “一點”即在新汴河源頭建設宿州汴河展覽館,館前聳立著標志性的雕塑“遠航”。當我們一行站在氣勢如虹的拂曉大橋向汴河源頭眺望,當見一艘恢弘壯觀的巨輪雕塑猶如正在劈波斬浪鳴笛遠航,此景此情強烈沖擊了我們的視覺,震撼了我們的心靈!當我們來到“遠航”的廣場中央,又見一尊高大精美的漢白玉上鐫刻著字字珠璣扣人心弦的《宿州賦》,駐足凝神品讀之際,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徜徉在宿州沉甸甸的過去、輝煌美好的現在和令人神往的未來。
宿州數千年的過往,戰亂頻繁,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彌漫過血與火的歷史烽煙。據統計,在這片熱土上,曾經歷400多次大小不同規模的戰爭。新汴河景區北岸再現了宿州的歷史進程。在中國現代革命斗爭史上,宿州又經歷了兩場血與火的洗禮:抗日烽火和淮海戰役。1938年5月,抗日烽火漫天燃燒,彭雪楓將軍率領新四軍四師在皖北大地縱橫馳騁,浴血奮戰。在北岸景區“抗日烽火”廣場上,高約6米、形態軒昂的彭雪楓將軍的騎馬雕像,靜靜地佇立在萬綠叢中,寄托著宿州人民深切的思念。 “淮海硝煙”廣場上,聳立著展現淮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等五人威武雄壯英姿豐采的巨型雕塑;長約10米的“浮雕墻”厚重壯觀,真實地記錄了戰役發展的三個階段:“攻克宿縣”逼真地再現了人民解放軍占領宿縣的歷史瞬間;“車輪滾滾”通過大小不等的車輪,形象地反映了當年宿州民眾踴躍支前的宏大場面……
新汴河景區的南岸民俗線以宿州鄉土、人文文化為線索,展現了宿州歷久彌新的文化積淀和風情十足的民俗氣息。宿州鐘靈毓秀,人才輩出。在“人杰地靈”廣場,古樸莊嚴雋永典雅的“名人柱”和“名人墻”上,雕繪著孝賢閔子、五代梁王朱溫、當代雕塑大師劉開渠等20位或生于宿州,或在這片熱土上留下深深足跡的名人圖像;“古汴遺韻”廣場上,“鞭打蘆花”的雕塑令人動容,這個在《二十四孝圖》中排第三的“蘆花衣順母”的故事就發生在宿州境內,因天長歷久家喻戶曉而流譽至今。而在“藝苑民風”節點,則集中展示了宿州境內的人文勝跡:漢代劉邦的避難地蕭縣皇藏峪、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碭山放歌的宴嬉臺、白居易寫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埇橋東林草堂、靈璧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瑰寶”的鐘馗畫,以及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泗縣泗州戲等,都巧妙地融入到各個景點之中,相應成章相映生輝相映成趣,與整個景區渾然一體。
在充分彰顯文化、民俗的同時,供大眾日常休閑、娛樂、科普、健身等場所也五花八門不同凡響。蜿蜒不絕的休閑健身步道、色澤鮮亮的自行車道和臨河采風棧道依勢而建,高低銜接,回環往復,移步換景。我們一行乘坐游輪泛舟河上,當見碧水穿城,兩岸林木葳蕤,花草豐茂,水波清亮,魚躍鳥鳴,仿佛置身“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的意境之中;而每到夜晚,新汴河兩岸數千盞華燈齊放光彩,臨近城區的造型風格各具特色的三座大橋,也猶如三條金色彩虹映現在濃密的夜幕之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14年,新汴河景區被評為“安徽省水利風景區”;2016年,又榮登“國家水利風景區”的寶座。
倘若北宋大畫家張擇端轉世,以宿州現今新汴河兩岸的繁華興盛景象和人文自然景觀為素材,再精心創作一幅《宿州上河圖》,其影響力度,絕對不輸當年的《清明上河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