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夾弦-徽商傳奇之安徽戲曲
徽商傳奇之安徽戲曲二夾弦是我國的一個稀有劇種,它起源于皖北、蘇、魯、豫、冀相鄰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由最初的“紡棉小調”后吸收“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劇種的藝術元素,經過老一輩藝術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二夾弦。
清末以來,二夾弦戲班就經;钴S在皖北大地上。1958年年底縣委根據當地群眾的建議,成立了亳縣二夾弦劇團!渡@會》、《張文生趕考》、《花廳會》三個二夾弦傳統小戲應運而生立上舞臺。1959年10月亳縣二夾弦劇團演出的《金龍盞》受到阜陽行署領導的高度贊揚,被譽為“躍進劇團”。1960年3月二夾弦劇團因成績卓著,又被省評為文化先進工作單位。1962年亳縣二夾弦劇團的高中賢、王玉芹曾與山東定陶二夾弦劇團赴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二度梅》,受到劉少奇、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1963年山東定陶二夾弦劇團特邀我團演員高中賢、王玉芹、馬璐等再度應邀赴北京天安門景山公園演出《金龍盞》,受到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同時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領導人對這一稀有劇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撕綾羅,打茶盅,不如二夾弦哼一哼”,“二夾弦哼一哼,不穿棉襖能過冬”,“不吃不穿不過年,也要去聽二夾弦”,這些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發自肺腑的村言俚語,實際上是對二夾弦這一劇種的酷愛和贊美,也充分證明了這一稀有劇種的存在價值和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