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系列談——徽州古戲臺-徽商傳奇
徽州戲劇演出活動源遠流長,
徽商傳奇東晉時期就有“宴會輒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的記載。明萬歷二十八年三月,徽州府邑城東郊迎春賽會上,有戲臺36座,在這些戲臺上獻藝的有從蘇、浙、豫等地請來的名優,也有徽州本地藝人組成的戲班。場面之大,人數之多,盛極一時。
徽州鄉民對戲劇特別嗜好,不僅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時要演戲,而且在訴訟之后還要對敗訴者罰戲。一些較大的村莊,都建有磚木結構的永久性戲臺。這些古戲臺的建立對促進徽州戲劇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徽州古戲臺不同于京城和城市的戲臺,也不同于北方農村的戲臺和花戲樓,有著獨特的個性,這種個性表現在宗族血緣關系與法治地位;罩莨艖蚺_建在宗族領地的祠堂中,它位于祠堂的門廳,與享堂、寢堂相對。一來是維系宗族血緣關系的需要,徽州人講究忠孝禮義,遵祖敬上,演戲時打開享堂的隔門,可以與祖宗同樂,使人感到宗族的榮耀;二來體現宗族的威嚴,祠堂是宗族執法的場所,通過演戲既處罰了違法亂章的敗訴者,又教育了全村支丁,起到警世作用。
祁門地處皖贛邊境,為目連戲的發祥地,與安慶相連,黃梅戲對祁門民間戲曲影響較深。在農村,每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或子弟升學、新屋落成、婚喪嫁娶以及修譜、建廟、封山、祈福禳災等等,都要請戲班演出。每逢開臺演戲,村子里便熱鬧非凡,家家戶戶宰豬殺雞,買菜置酒,炊煙不斷,三鄉五里的親朋好友都被請來做客看戲。一次演出時間或三五天、或七八天不等。演出活動夜以繼日,村民看戲如癡如醉。
演出活動繁榮,也促進了古戲臺的發展。在祁門發現的11個古戲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要說豪華講究,要算新安鄉株琳村趙氏宗祠的余慶堂古戲臺了。它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戲臺坐東朝西,分前臺、后臺和看臺3部分,前臺為表演區,臺沿貫穿左右兩廂,臺面高2米,面積98.6平方米。前臺正中天花為佛冠式彩繪藻井,前檐額枋、斜撐、雀替、月梁,均雕飾戲劇人物和花鳥圖案,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論古樸大方、規模宏大當是閃里鎮坑口村的會源堂古戲臺。建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戲臺坐南朝北,面積97.44平方米,臺前基礎以磚石砌成,臺面以木柱支撐,上鋪臺板,為固定式,俗稱“萬年臺”。臺前設有石雕欄板,兩側與看臺相連。梁架結構為硬山擱檁式,額枋、月梁、斜撐、雀替等雕飾各種浮雕圖案及立體木雕。天井為青石板鋪地,十分規整。
由坑口分遷的閃里鎮磻村陳氏祠堂內的敦典堂古戲臺,則表現為小巧玲瓏。戲臺面積86.2平方米,底層為活動短柱支撐臺枋,上覆臺板,為可拆活動式戲臺。明間額枋上刻有“五福捧壽”及其它裝飾。整個建筑樸素、簡潔而又趨于變化,戲臺小巧、靈活而富于工整。
古戲臺建筑以當地木材為主,磚石為輔,結構緊湊,裝飾性很強。它不僅迎合了人們的審美觀,更為注重的是聲學原理和戲曲表演形式。戲臺中央頂部設有十分考究和華麗的穹形藻井,圓圓的像一口大鐘,可幫助演員攏音共鳴,符合聲學原理。表演區兩側各有一個廂房,為樂隊伴奏區,分文場和武場。臺前兩側有樓梯與兩側廊式看臺相連。有身份的坐廊式看臺(今稱包廂),平民百姓則只能坐在天井中看戲了。
徽州古戲臺是戲曲文化的延伸,與徽州的建筑、徽商、宗族等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罩莸纳倘税l達后,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一方面讀書登第,努力入“仕”,一方面以戲劇等各種文化活動為載體,結交四方文人雅客,追求仕大夫階層的高雅品位。而在許多徽商看來,戲劇可以作為炫耀自己“競尚奢麗”的資本,以提高自己的地位,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因此,他們榮歸故里,要光宗耀祖,續宗譜,修祠堂,建戲臺、演大戲,因而使徽州戲臺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