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傳奇徽文化潁上花鼓燈與群眾文化
徽商傳奇:徽文化潁上花鼓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幾百年來的傳承與發展,產生和積累了千姿百態的舞蹈動作,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所謂群眾
徽文化,是指群眾藝術文化活動。就是人民群眾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用形象的思維進行創作,用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讓人們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去辨別、去品味、去領悟生活的真諦和哲理,使人們在美的享受中,潛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如何使潁上花鼓燈與群眾藝術文化活動有機相結合?這是我作為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長期思考的問題。
潁上花鼓燈是由舞、歌、鑼鼓演奏尤其是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其特點是舞蹈動感特強,節奏緊促有力,動作韻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銳,架勢變換頻繁,表演場面熾熱歡騰,演員情緒歡快激昂,唱腔粗獷高亢,地方特色濃郁。潁上花鼓燈表演者由數名鼓橛子、臘花對偶組成,通常由領首的第一個鼓橛子(叫杈傘把)領舞出場,主要有大花場(跑大場)和小花場(跑小場)等段落。
潁上花鼓燈大多即興演唱,多用鑼鼓敲擊(常用鼓、鑼、镲、小鑼等四件),鑼鼓經無譜,常用鳳凰三點頭、長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大剎點、小剎點等,大多即興變奏,隨舞蹈變化而變化。
與其他中國傳統藝術一樣,潁上花鼓燈充滿了寫意性和虛擬性,既與生活相聯系,又與其相分離,表現出不即不離“似像非像”的美學特征,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產生聯想和感受。它是家耕文明的產物,從一開始就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它將社會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和能夠表達一定感情特征的素材動作加以篩選,進行提煉、概括、美化,使之成為可以表達人物情感意念的、抽象的藝術動作。每逢節慶、閑暇之余,人們在麥場、莊前屋后或是在街頭廣場用竹竿挑起紅燈籠,在鏗鏘的鑼鼓伴奏下歌詠、舞蹈,通過優美的動作和民歌小調抒發豐收的歡樂心情。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這些動作經觀眾的審美過濾、反復選擇,把其中能夠充分、準確傳情達意的動作固定下來,逐步發展成為淮河兩岸人民群眾節慶、廟會、婚喪嫁娶等傳統風俗活動中的一種儀式,一種人們玩樂的形式和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正如燈歌中所唱“玩燈的共有千千萬,都是淮河兩岸人”,花鼓燈鏗鏘的節律和健美的韻律已經融進淮河兩岸人民群眾的血液,成為這里民眾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
而群眾藝術文化活動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也相應地發生變化。人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對真善美與假惡丑進行選擇和辨別。而我們的責任,是對傳統節目改進,棄之糟粕、取之精華,使潁上花鼓燈美的形式和內容得以保留、繼承與發展,并更加適應群眾藝術文化活動的要求。
人民群眾閑暇中需要熱鬧、開心、玩耍、休息,需要感受美的悅愉,體味美的內涵,以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群眾藝術文化活動正是群眾自我表現、自我娛樂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群眾藝術文化活動中,群眾不僅是美的欣賞著,也是美的創造者。群眾藝術文化活動為廣大群眾的參與和表現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
2008年,我們創作、編排了“花鼓燈健身舞”。其目的,一方面是立足于保護民族文化藝術,另一方面是積極尋求、探索既傳承民族文化又發展群眾藝術文化活動的新路徑。在創作過程中,我們把花鼓燈藝術的精髓,融入到簸箕步雙飄扇、扣扇風擺柳、碎步雙撥扇、飄扇風擺柳、碎步團扇、十字步前后單擺扇等基本舞蹈動作上,以突出舞姿輕盈跳躍、活潑多變、飄逸脫俗的神韻;同時考慮到群眾藝術文化活動參與群體的生理、心理特征的要求,以及關節承受力、肺的呼吸量、胯部、腰部的自然動態,大膽地將群眾自娛、健身和表演融為一體,讓群眾藝術文化活動根植于民族的沃土中,根植于群眾的生活中,與時代相呼應,與優秀的文化形式相兼容。
由此可見,潁上花鼓燈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自我娛樂、自我欣賞、自我參與、自我表現、自我陶醉所蘊含的美,是群眾文化區別于專業藝術文化的重要標志,它蘊含著人民群眾的活力、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