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rjdpp"><video id="rjdpp"></video></span><span id="rjdpp"><video id="rjdpp"></video></span>
<span id="rjdpp"></span>
<th id="rjdpp"></th>
<th id="rjdpp"><noframes id="rjdpp"><span id="rjdpp"></span>
<span id="rjdpp"><noframes id="rjdpp"><span id="rjdpp"></span>
<span id="rjdpp"><video id="rjdpp"></video></span>
<span id="rjdpp"><noframes id="rjdpp">
<span id="rjdpp"></span><span id="rjdpp"><noframes id="rjdpp">
 
徽商文化
傳承徽商傳奇的文化精髓 塑造新型皖商形象

  在商言商;丈涛幕突丈叹袷侵袊探缬肋h無法回避的一個話題。本刊隆重推出《傳承徽商文化精髓,塑造新型皖商形象》一文,在全面解析徽商文化的基礎上,試圖全景式反映徽商誕生的艱辛歷程,深入剖析徽商文化之深刻內涵,初步探討塑造新一代皖商形象的必由之路。本刊每期將拿出一定篇幅來刊載研究徽商文化的學術文章。作為拋磚引玉的一家之言,期盼得到更多的有識之士賜稿教正。
  徽商,一個中國商界的古老神話。
  徽商文化,一個學術界的凝重話題。
  明清以來,徽商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商行業之多、運營能力之強,其他商幫難以望其項背,故能在中國商界稱雄數百年之久。
  徽州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杰出實踐,在創造了空前的商業繁榮的同時,也鑄造了特有的儒商文化,形成了“賈而好儒”、“益向儒雅”精神,樹立了一代“亦官亦儒亦農亦商”的特殊商人形象。
  正是憑借儒商精神和文化,徽商才能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馳騁商場,脫穎而出,乃至發展成為中華大地上十大商幫之翹楚。它的成功堪稱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徽商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商業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它留下的豐厚歷史遺產,一直是讓后人世代受益的智慧之源。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探討徽商歷史,研究徽商文化,弘揚儒商精神,打造新型皖商,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無徽不商,無績不街——從“一文錢”到“一捧錢”的艱辛歷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放眼四海,溯流而上,我們不難發現,地處“吳頭楚尾”的徽州人,其經商的悠久歷史可謂是源遠流長。
  早在東晉時期,史書中即有“新安商人”活動之記載。唐宋時期,徽州人經商已經習為常事。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徽州人逐漸形成了商幫集團。明嘉靖以降,中國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與之相對應,徽商的經營活動達到了鼎盛狀態。而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列強肆意入侵和資本主義國家舶來品大量傾銷,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丈痰纳虡I經營也漸趨衰落。
  值得我們引以為傲的是,作為一支商界勁旅,徽商曾經活躍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明、清時期,徽州“商賈四出,滇、黔、閩、豫、晉、燕、秦,足跡幾通宇內。”“詭而海島,罕而沙漠。”遍及日本、俄羅斯、東南亞諸國,甚至遠涉重洋,繞過了非洲好望角,直達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
  萬歷《歙志》記載:徽商經營,“其貨無所不居,其地無所不至,其時無所不騖,其算無所不精,其利無所不專,其權無所不握。”徽商只要有利可圖,無業不就,所從事的五大行業為食鹽、糧食、木材、茶葉、典當。經營的方式為走販(長途販運,薄利多銷),囤積(囤積居奇,賤買貴賣),坐商(廣設店肆,公平交易),質當(經營典當,權子母錢),貿易(居所交易,互通有無)。通過徽商的成功運作,商品流通渠道暢開,商品交易市場興起,帶來了空前的商業貿易繁榮;罩萘h(歙、黟、休寧、績溪、祁門和婺源)歷代經商而致富者數以千計,擁資百萬的巨賈富商竟有230人之多。程承津、程承海、祝確、江元、程白庵、胡光墉(字雪巖)等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朝詩仙李白在天寶元年(742)到寶應元年(762),曾多次來到安徽的當涂、宣城、涇縣、秋浦、南陵等地游覽。他在皖南寫下《清溪吟》一首:“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由此可見,早在晉唐時期,徽州人就有出遠門、謀生計之習慣。
  從表面上看,徽州人紛紛離家出走的原因,是因為山多地少的客觀環境壓力。正如明嘉靖年間徽州一名村婦所言:“吾郡在山谷,即富者亦無可耕之田,不賈何待?”明清時期,經商成了徽州人“第一等生業”,在成年男子中,外出經商者約占70%左右,鼎盛時期還要超出這一比例。
  徽州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之稱!督贤ㄖ尽酚涊d徽州境內“咸有溪山之勝,然峽谷險陋,壤地磽瘠,水流湍悍,少潴蓄,不雨易枯,驟雨則山漲暴至。”山民們“火耕水耨,不納王租。”在靠天吃飯的農耕社會,無疑缺乏發展農業的基本條件。
  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后期,社會激劇動蕩,中原戰亂頻仍,出現了四次大規模移民浪潮。北方名門望族的大舉南遷,既給徽州地區增添了大量人口,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同時收不敷食的情況亦日趨嚴重,70%的食糧均依賴江西、江蘇和浙江鄰省供給。為了獲得換取食糧的貨幣,徽州人利用本地自然地理特點,開展植茶、造紙、制墨、制硯多種經營,形成了徽州地區土特產豐富和手工業發達的經濟特色。
  進入明代以后,人多糧少、入不敷出的矛盾更為突出,單靠“屯紅祁綠”茶葉、木材、桐油、土布等土特產品和“歙硯、宣紙、徽墨、湖筆”等手工業產品,已不足以解決徽州人吃飯問題,山民們不得不“遠賈他鄉”,“求食于四方”,靠坐商行販來養家糊口。從明代中葉開始,徽州人外出經商漸成風氣,出現了十二三歲就出去當學徒、做生意的局面。
  但是從深層次考察,徽州人大興經商之風,其外部契機,主要是當時的中國經濟重心已經逐漸南移,長江中下游流域商業市場日趨繁榮,有識之士經商理財趨之若鶩。內在動力則是緣于徽州人的“窮則思變”精神和程朱理學的影響。他們敢于打破“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沖破普遍認為從商是“末賤之業”的世俗偏見,眾多徽民爭相冒險出門,搖身一變而為商賈,造成了徽商遍地開花的蔚然壯觀。
  “看似平常但奇崛,成就容易卻艱辛。”徽商表面上日進斗金,財源滾滾,在社會上財大氣粗,風光無限。但是對于徽州人來講,在成功的背后潛藏著太多的艱辛,內中的甘苦又豈能為外人所知?因為年紀輕輕就離鄉背井,出門在外經商畢竟是險象環生,江湖飄泊的經歷讓人心有余悸,慘淡經營的生涯令人不堪回首。
  當地民謠說:“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豆棚閑話》記載:徽州風俗慣例,當地生活貧困人家,小孩子長到十二三歲便打發出門,去獨自尋覓謀生之路。開始多半是在沾親帶故的店鋪里當學徒。學徒一般歷時三到五年,過著“一碗鍋巴糊,兩只干咸魚。晝夜守店鋪,清早倒尿壺”的艱苦日子。受氣吃苦倒是家常便飯,關鍵是能圓滿結束學業,否則就要被鄉人恥笑。
  出門在外當學徒以及日后自己做生意,徽州人忌諱的是被呼作“茴香蘿卜干”。“茴香”的諧音為“回鄉”,“蘿卜”的諧音為“落泊”,意為在外學無所成或經營不善落泊回鄉是一件丟臉的事。故徽州人無論拜師學藝還是獨自經商,一般都會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出門便作焚舟計,生不成名死不歸。”一旦生意不成功,寧愿終老市井或客死他鄉,也不愿意輕易回家。
  告別故園外出經商,自然要“離世守之廬墓,別親愛之家庭。”至于新婚別離,更是習以為常。“近者歲一視其家,遠者不能以三四歲計。”甚至“出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歸,歸則孫娶媳婦而子不識其父。”有一首新安“竹枝詞”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健婦持家身作客,黑頭直到白頭回。兒孫長大不相識,反問老翁何處來?”
  徽州女子一般“老大嫁作商人婦”,而“商人重利輕離別(見白居易《琵琶行》)。”男人長期客居在外,經商滯留不歸,留下了年輕的妻子在家獨守空房,青絲染成了白發,紅顏熬成了白骨。這中間演繹出無數個悲歡離合的故事,徽州地區四處林立的貞節牌坊,完全可以佐證這一血淚史實。如歙縣年份最晚的貞烈磚坊,就是徽州貞節婦女群體的祭碑。它一次性旌表徽州府屬的65078位節婦烈女,雖然名字刻在牌坊上,但是她們的命運卻消失在凄清的歷史之中。
  女人在家操持家務,撫養兒女,生活困頓自不必說,受活寡的滋味更是寂寞難耐。不少已婚女子白天下地耕種,黃昏以后便關門閉戶,以淚洗面來沖淡無盡的相思。百無聊賴里,黑暗中取出一捧銅錢,拋于房中冰冷的地上。銅錢滾落一地。女人摸黑將一枚枚銅錢如數拾起,再散擲于地,復又一一拾起。如此循環往復,借以捱過漫漫長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男人們外出經商無疑需要資本;丈潭酁樾”酒鸺,沒有本錢時,或則變賣家產,或則多方舉債。借高利貸從事商業經營,是徽商資本的重要來源之一。民末抗清英雄金聲《與徐按院書》稱:新安商人“雖挾貨行賈,實非己貸,皆稱貸于四方之大家,而償其二三之息。”更多的徽州人則是身無分文,白手起家。
  清乾隆年間,歙縣少年奇才鮑志道(字誠一,號肯園),11歲時便中斷學業,懷揣一文銅錢,告別父母雙親,踏上了外出經商的不歸之路。他歷經坎坷,孤軍奮斗,終于躋身為揚州著名的大鹽商,家資累至巨萬。鮑志道經營有方,管理有術,在揚州商界聲名顯赫,眾望所歸,擔任鹽務總商職務達20年之久。
  在徽商中,類似鮑志道靠“一文錢”而發家致富的并非是個例。蘇州有一家徽商布店,經營200余年不衰,店名竟是“一文錢”,據說這是店主人為了永不忘本而特意題寫;罩萑说男艞l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家中一貧如洗,方才遠走高飛,四海為家。在外一身如寄,卻能吃苦耐勞,甘之如飴。許多人“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擾未厭焉。”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通過血淚打拼,最終才“20年的媳婦熬成了婆”。
  在外經商的兇險常人難以想象。即使是成功的商人,在商海搏擊中也會時時遭遇不測,造成血本無歸。相對于商海的狂風巨浪,個體商賈只是一葉扁舟。在風雨飄搖中稍不留神,就可能檣傾楫摧,甚至是滅頂之災;丈躺朴诙床祜L云,把握商機,權衡大道,趨利避險。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他們往往能夠繞過明礁暗流,比別處的商人技高一籌。
  早在南宋時期,徽州祁門人程承津、程承海兄弟倆靠著白手起家,經商致富,后來腰纏萬貫,富甲一方,時人稱為“十萬大公”、“十萬二公”,合稱“程十萬”。理學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確所經營的商店、客棧,竟占了偌大徽州府的一半,被人呼作“祝半州”。
  元末明初的徽商資本,較之宋代已大為增加。鳳陽人朱元璋起兵反元,缺乏軍餉,歙商江元一次性捐助餉銀10萬兩之巨。1805年間,黃淮流域發生特大洪災,哀鴻遍地,民不聊生。揚州徽商集資捐贈大米6萬石、銀錢200萬兩,足見徽商的急公好義和實力雄厚。
  在明清時期的江浙一帶,商品經濟頗為發達,徽商勢力尤為強盛。史書記載“揚州之盛,盛于徽商”。光緒《兩淮鹽法志》列傳記載80名客商,徽州籍的就占有60名之多。流傳于江南有句民諺:“無徽(商)不成鎮,無績(商)不成街。”意思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商人,便形不成繁華的城鎮和繁榮的集市。
  在“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漢,徽商不僅建有豪華的同鄉會館,擁有雄厚的公產私產,在長江之濱還建了一個“新安碼頭”,專供徽商停泊商船使用。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舉族經商,聚集成幫,雄居長江中下游流域廣大市場。
  清乾隆時,績溪商人王泰邦在周莊因地設市,應時經營,春季賣茶葉,冬天販海鮮,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后人稱頌:“我祖泰邦公,作賈在吳中。設市周莊鎮,居然端古風。春季市茶葉,冬季海貨通。”
  “紅頂商人”胡雪巖以亦商亦官、官商一體而名聞遐邇。他出身貧寒家庭,從小寄寓杭州。為人聰明好學,踏實肯干。當學徒為老板倒了整整8年夜壺,竟在27歲時迅速發跡,成為阜康錢莊的老板,他在商場和官場上叱咤風云,最多時擁有的資金竟達2000萬兩以上,成為當時中國最有錢有勢的巨富商賈。
  再如盛澤鎮,明初僅是一個幾十戶人家的村莊,到嘉靖時也只是百多戶人家的小市。到了清康熙年間,“居民萬有余家,”四方商賈云集,成為繁華商埠。清道光年間,盛澤鎮修建“徽寧會館”。在董事會中,徽商竟占了48名董事席位。如果沒有徽商的投資,盛澤鎮斷不能達到“蕃阜氣象諸鎮推為第一”之規模。
  一部徽商崛起的歷史,實際上是徽州人的艱苦奮斗史,也是他們的血淚創業史。在重農抑商、尊儒鄙賈的封建農耕社會里,徽州學者能夠提出“商何負于農”、“賈何負于儒”的主張,在當時無疑是空谷足音;罩萑松眢w力行,“敢為天下先”,“雖千萬人吾亦往。”所表現出來的大智大勇彌足珍貴。正因為如此,徽商精神才是從商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最佳教材。
  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從“徽駱駝”到“績溪牛”的文化符號
  作為明清時期最有影響的商派群體,徽商能在各大商幫的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獨領風騷,雄踞中國商界數百年,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中國商業史上的經濟奇跡。
  來自深山僻壤、流寓四面八方的徽商,為什么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立于不敗之地?眾多學者分析,主要是因為徽州人具有精明的經商頭腦、天生的商業才具、敏銳的商業眼光、忠實的敬業精神、誠信的經商理念、踏實的務實作風。換言之,也就是“徽駱駝”精神和“績溪牛”作風,這實際上與其厚重的徽商文化、特有的徽商精神息息相關。
  “徽駱駝”這一文化符號,正是對徽商精神的形象概括。在風塵彌漫、久旱無雨的沙漠地區,駱駝無疑是馳騁沙海的惟一交通工具;罩萑藶楣派皆饺说暮笠,先輩們“斷發紋身,勇悍尚武”,其后人忍辱負重,吃苦耐勞。他們長途跋涉于人跡罕至的塞外,把茶葉、鹽巴買賣做到了蒙古、西亞和俄羅斯,用“沙漠之舟”來形容恰如其分。
  績溪商人則是徽商中的后起之秀。當其他縣的徽商漸趨沒落之際,出身于草根階層的績溪商人卻能夠應運而生。他們憑借吃苦耐勞的山民本色,在亂世爭雄中一枝獨秀,被譽之為忍辱負重的“績溪牛”。在田園阡陌、春耕秋耨的江南農耕地帶,耕牛無疑是農人的得力幫手。在“拓荒牛”的身上,體現出了徽商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的開拓精神。
  將走出窮鄉僻壤、四處行商走販的徽州人,呼為“徽駱駝”和“績溪牛”,并非是一種貶稱,而是反映了他們的敬業、執著、拼搏、堅韌、友愛、和諧等優秀品質。一方面說明了徽商在外創業的艱辛與曲折,另一方面則是指他們具有一種負重前行、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而這正是徽商置于死地而后生、身處逆境而成功的重要因素。
  徽州文化既是一種地域文化、又是一種移民文化,集中反映了中華儒家文化的特性,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具有典型標本價值。南唐名士許堅稱“黟邑小桃源,煙霞百里寬。近村聞犬吠,人盡古衣冠。”南宋以來,徽州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其代表學說是新安理學。這個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大影響的學派,其奠基人為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們的祖籍均在徽州。程朱理學重視對理欲、心物、義利、道德、天人及其關系的邏輯論證,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維,培養了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
  儒家思想,被長期奉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思想,影響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方方面面,徽商也長期受其侵淫和熏陶。特別是在徽州,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尤為深重。除了樂于吃苦、甘于寂寞、精于算計、善于拼搏以外,堅持“誠信為本”的商業經營理念,將其作為經商從賈的道德規范,正是徽商獲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在那個歷史年代曾經有過鮮明的對比,一些商家利欲薰心,為富不仁,在買賣中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留下了“無商不奸”的罵名。而徽商卻“正其道而謀其利,明其道以計其功。”始終堅持講道義、重誠信、行善緣的原則,在經商活動中有所為有所不為。
  徽商植根于豐厚新安文化土壤之中,其顯明的特點是“賈而好儒”、“賈儒結合”。他們或者棄賈業儒,或者就棄賈仕,甚至選擇捐貲買官的道路。一旦經商發跡或致仕成功,便衣錦還鄉,將賺來的余財投入捐輸,同時廣結善緣,大做善事以光耀門楣,進一步壯大了家族勢力,強固了宗法制度。同時又培養了致仕人才,擴大了政治勢力,這對維護當時的統治,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清時期,徽州名臣學者英才輩出,六縣本籍中舉者多達996人、進士618人,狀元者本籍加寄籍的共有28人之多,占全國狀元總數的24分之一。僅歙縣一地,便有43人列入詩林文苑,出現過父子同為“尚書”、兄弟同為“丞相”的逸事。濃郁的文風、雄厚的財富造就了徽州詩書禮儀之邦,培育了競相怒放的徽學之花。
  宋代以后,徽商的迅猛發展為徽州帶來了空前的文化繁榮。其新安畫派獨樹一幟,新安醫學獨步醫林,徽派藝術技藝精湛,徽派建筑美侖美奐,還有徽菜、徽劇、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派盆景、新安文書……,給后人留下了異彩紛呈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成為國內外學者爭相研究的課題,“徽州學”已成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顯學之一。
  在眾多的徽商中,不少人本身就是理學鴻儒,他們飽讀詩書,精通音律,詩人、畫家、金石篆刻家、書法家、戲曲家和收藏家層出不窮;罩萑私浬讨赂灰院,十分熱衷于文化建設,在家鄉大舉修建宗族祠堂和忠孝節義牌坊,更多的是辦學堂,組戲班,建會館,續族譜,修方志,辦文會,甚至著書立說,刻書藏書,為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儒家經典素有“明允篤誠”之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鬃釉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富貴乃“人之所欲也”,然“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罩萑“以儒術飾賈事”,奉行“賈道儒行”,倡導誠信商德,“不效世用一切狙詐術”,不以“功利為急”,因而譽溢江湖,“而資益積也”;丈淘S憲對此作過精辟的總結:“惟誠待人,人自懷服。任術御物,物終不親”。
  比如,明朝徽商胡仁之在江西南豐做糧食生意,即使在天災大饑之年“斗米千錢”的情況下,他也決不在糧谷中摻雜兌假去牟取暴利,坑害百姓。又如,清末胡開文墨店發現有一批墨錠質量上有瑕疵。老板胡余德果斷指令所屬店鋪停止制售,并將流向市場的這批墨錠用高價收回,倒入池塘之中將劣貨全部銷毀。
  徽商在經營活動中,歷來看重“財自道生,利緣義取”,遵行“寧奉法而折閱,不飾智以求贏”的原則,主張誠信為本,堅守以義取利。為了保證商品的質量,維護客戶的利益,決不使奸;,摻雜使假,甚至不惜血本,毀掉重來,體現了徽商“以誠待客”的處世原則和“以真行賈”的經營理念。
  綜上所述,敏銳的創業眼光、進取的人生態度、真誠的經營理念、誠信的處事風格、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市場信譽、超前的契約意識,是徽商共有的精神風貌。根據近年來學術界的概括,徽商精神具有以下鮮明特點:
  一是衛國安民的愛國精神;丈叹哂袗蹏髁x傳統,深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身在江湖,心懷魏闕”的大義,深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在報效祖國、服務社會方面不遺余力。從早期徽商積極參加邊疆的開發,不辭勞勞,運糧輸邊,到明中后期徽商主動參與抵抗倭寇侵略的斗爭,不惜毀家紓難,乃至近代徽商為了抵御外敵入侵,救亡圖存,踴躍捐資捐物,無不體現出他們“社稷為重”的愛國精神。
  二是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素以“勤于山伐,能寒暑,惡衣食”著稱的徽州人,肩負家族生存發展的重任,義無返顧地背井離鄉,闖蕩江湖。商海波濤洶涌,兇險異常,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不小心就會觸礁擱淺,甚至面臨沒頂之災;丈痰目少F之處,就在于他們敢于冒險、開拓進取,矢志不渝、堅韌不拔,屢敗屢戰、愈挫愈奮,一往無前、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三是度勢趨時的競爭精神。市場風云變幻莫測,徽商細心預測市場,留神捕捉商機,權衡利弊得失后根據市場行情變化而隨機經營,最終在張弛萬變、風云詭譎的競爭中擊敗對手!督贤ㄖ尽氛f徽商“善識低昂時取予”,“以故賈之所入,視旁郡倍厚。”成化年間,徽商適時打入鹽業領域,以經營鹽業為中心,雄飛于中國商界即為一例。正是由于徽商能夠審時度勢,隨機應變,因此他們總能走在同行的前面而出奇制勝。
  四是以眾幫眾的和協精神;丈淌且匝壓偷鼐墳榧~帶結成的商幫團體,有著濃厚的鄉誼觀念和很強的宗法意識。即便在商幫內部,也不允許銖錙必較、眥睚必報,能夠同舟共濟、患難與共,極少發生爾虞我詐、見利忘義的事。“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可用。(劉安:《淮南子)”遍布全國各地的徽州(新安)會館、同業公所的建立,突出體現了“以眾幫眾,相互提攜”的精神,強化了商幫內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徽商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五是惠而不費的勤儉精神;丈潭嗍浅錾聿莞A層,白手起家,慘淡經營,不避艱難,經歷了一番出生入死的奮斗拼搏,最后才建立了自己的百年基業。他們具有“致富思源”,“富不忘本”的品質,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財富,在日常生活中仍舊保持在家時的純樸作風,自省自律,克勤克儉。不僅如此,他們還以勤儉精神教育子孫后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黟縣西遞村有副楹聯說得好:“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六是以義制利的奉獻精神;丈陶J為,“善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他們重視人文精神、講求理性追求。在經商過程中,能以誠待人,以信接物,義利兼顧,匯通天下。但凡在大仁大義的問題上,徽商歷來是責無旁貸,義無反顧,“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積累的財富無私奉獻給社會。平時注意樂善好施,以“義行”、“義舉”來造福鄉鄰、福澤桑梓。一旦出現國難民困或者旱荒水災時,又能慷慨解囊,仗義疏財。
  七是賈而好儒的文化精神;盏仉m處“吳頭楚尾”,卻有“東南鄒魯”之稱。“十戶人家,必誦詩書。”生于斯、長于斯的徽商,長期受其侵淫,君子之風、儒雅之氣成了他們與官僚士大夫交往時的“黏合劑”;丈桃话憔哂休^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品位,善于以史為鑒,博采眾長,用歷史經驗與他人教訓來促進自身事業的發展。他們本著先義后利、義中取利的心態走進市場,誠信風范和儒雅風度是其一以貫之的儒商品格,業已成為徽商集團的標識。
  八是循規蹈矩的守法精神。在頻繁的社會活動特別是經濟活動中,徽商恪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奉公守法、互惠互利”的基本道德,依靠“約”與“法”來維護正當的權益,逐漸形成了凡事“立字為據”的習慣,F存大量的徽州契約文書,涉及到社會經營活動方方面面,客觀的反映了徽州“民間法”由原始走向規范和成熟的歷史演進過程。長期為外人所責難的“徽人好訟”現象,正是徽州人為構建法制經濟所作的初步嘗試和不懈努力。
  在商言商,時進我進——從“老徽商”到“新皖商”的形象嬗變
  “徽幫”是對舊徽州府籍商人和商人集團的泛稱。本文所說的“老徽商”,特指歷史意義上的“新安商人”和“徽州商人”。廣義的徽商概念則應當包括安徽省其他地區的商業個體。為了便于區分,筆者認為,對安徽省籍的商人統稱為“皖商”更為貼切。
  徽商傳奇集團整體勢力的崛起、稱雄,在中國商業發展近代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史上的徽商鑄造的儒商精神,把實踐儒學道德規范作為商業理性的自覺追求,對今天的皖商仍然富有現實的啟迪作用。
  徽商之所以稱雄商界數百年,是與其重視文化層次和做人品位的本質特點分不開的。從徽商群體的思想到行為,無不體現出祟高的儒家思想特色,實則是“儒賈”的社會基礎和思想根據。這些可從“老徽商”的經營理念、用人之道、人生哲學和生活情趣等方面體現出來。
  在經營理念上,徽商傳奇堅持“生財有道”的義利觀,“仁心為質,以義為利,以禮接物;擇地趨時,以智求贏,以誠為本。”見利首先思義,認為義重于財。堅持誠信經營,講究商業道德,奉行秤準、尺足、斗滿,且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堅持薄利多銷,讓利于客,反對強取豪奪,營私舞弊,尤其鄙視對顧客的欺詐行騙。
  在用人之道上,徽商始終把“勤勞、誠實、謙和、忍耐、變通、儉樸”和“有主見、不忘本、知禮義、重身命”作為選人思想和用人標準,注意扶持、遴選、獎掖和提攜優秀商貿人才,堅持任用知書達理的儒雅之士,注意培養他們的學習思考習慣、吃苦耐勞精神、誠實守信品質和堅忍不拔意志。
  在人生哲學上,徽商重德尊儒,堅持“和為貴、禮為先,知榮辱、明禮義,講誠信、守道義,倡和諧、求發展。”奉行“溫良恭儉讓”(溫順、和善、恭敬、節制、謙遜),認為謙以交友,和以生財,勤以補拙,儉以興業。強調“五誼(族誼、戚誼、世誼、鄉誼、友誼)并重”,不能厚此薄彼。
  在生活情趣上,徽商愛好廣泛,精通琴棋書畫,崇尚以文會友。在交際中注意公眾形象和注重公關策略,所謂“正衣冠,迎送賓客,尊而有禮。”徽商人家崇文、重教、孝親、講禮蔚然成風,即重讀書、講孝道、識禮節、揚文風。在古黟縣,諸如“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等充滿教化意蘊的楹聯比比皆是。
  簡言之,“老徽商”本質上就是儒商。他們往往集商、儒、仕于一身,做人時能以德為帥、以誠為根、以善為貴。做事則以謀為基、以實為重、以智為要。做官則以民為本、以正為先、以紀為則。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在經商時,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不要去追求一夜致富。在治學時,只事耕耘,不問收獲,不要去講求一夕成名。在從政時,謹小慎微,循規蹈矩,不要去謀求一步登天。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當今社會充滿著喧囂和浮躁,攪得人們“急如蟻,亂如蜂,忙忙碌碌尋與爭。”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人治傳統,導致人們的法制觀念普遍低下,一些素質不高的商家為利益所驅使,采用了不正當的經商手段,專行狗茍蠅營之道。甚至利令智昏,采取了牟取暴利的不法手段,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這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嚴重不符,與儒商道德準則背道而馳,同新時代的商道商德商規水火不容,為人們所不恥,也是新一代皖商必須警惕的。
  徽商的興衰早已成為了歷史。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儒商傳統文化的精髓仍然值得我們總結回味。它對于我們今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塑造新時代皖商的嶄新形象,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商業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隨著商品交換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商品流通的興盛而興盛,與商業實踐相始終,歷史十分悠久。而作為現代的一個專門學科的建立,則僅僅不到20年的時間。對徽商傳奇精神文化、商業倫理文化、商業環境文化,以及商品文化、商標文化、營銷文化的研究,仍付闕如。而商業精神,即在商品交換活動中,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合乎道德和規律的活力,在學術界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往事越千年。市場經濟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法制經濟,它的基礎是經濟自由、經濟公平、平等競爭、依法經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剛剛從計劃經濟脫胎而來,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模仿。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飽含哲理的教科書。新一代皖商要與時俱進,成就大業,真正實現由老派徽商到新型皖商的角色轉換和形象嬗變,依筆者一孔之見,必須依靠徽商文化來凝聚力量、匯集智慧,妥善地處理好下述關系。
  首先,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在打造商業文化、商業精神、商業道德方面有新拓展。“老徽商”發揚光大了儒家文化,推動了古代中國商業的繁榮昌盛,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文化品質,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務理念,積淀了一道永不磨滅的亮麗風景,堪稱現代商業運作的典范與楷模。揚棄是“吸其精華、棄其糟粕。”創新是“揚其舊義、創立新知。”我們新一代的皖商更應當注意在繼承中揚棄,在弘揚中創新,特別是在經商理念、從商精神和職業道德三個層面上推陳出新。
  其次,正確處理好固本與培元的辯證關系,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義利觀方面有新境界。“老徽商”作為一個整體文化素質較高的商幫,在商業活動中,大多能自覺的用儒家思想來規范經營活動,以德為行塑人品,以法為舵度人生,以信為基交朋友,以儉為本正作風。實際上,經商只是一種手段,賺錢并非惟一目的。人格的完善是本,財富的確立是末。“為一身謀則愚,為天下謀則智。”新一代皖商在商業經營的價值取向上更應有新的尺度,在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上也應有更高境界,真正做到知恩圖報,知源思進,知責思為,知足常樂,不為名所縛,不為物所累,不為譽所誘,不為利所驅,這樣才能為國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三,正確處理好務虛與務實的辯證關系,在善于學習、精于思考、敢于創新方面有新形象。學習是智慧之源、進德之基,是事業之帆、實踐之舵。“老徽商”無一不是注重學習的典范,把學習看作是人生的必修課,靠學習來練就過硬的看家本領。新一代皖商要做到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就得加強內練硬功,外修形象,始終做到智而不惑,勇而不懼,誠而有信,仁而無敵。也就是說,在創業實踐中要講求商道,博采眾長,為人應守儒家之忠誠,治事應持法家之嚴明,創業酌用兵家之權變,養心可用道家之超脫,做事當如縱橫家之靈活,行善當如墨家之兼愛。
  第四,正確處理好審時與度勢的辯證關系,在把握天時、善用地利、保持人和方面有新作為。古人云:“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故圣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商場瞬息萬變,商機稍縱即逝。新一代皖商必須用好、用活、用足現行政策,審時度勢,把握商機,應時而興,擇機而行。要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人盡其才,事盡其功,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來把自己的企業和實業做大做強。要愛國敬業,恪守道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用江淮兒女的聰明才智和心血汗水,來發奮圖強,勵精圖治,為民族振興、中華騰飛盡一份綿薄之力。
  凡成大事者,必有銳氣。江河之有銳氣,故成萬千氣象。樹木之有銳氣,故成浩瀚林海。土石之有銳氣,故成嵯峨山脈。時代的需要呼喚“新皖商”的崛起,改革的實踐催生“新皖商”的誕生。在塑造優秀的現代商業精神、建構完善的現代商業制度、弘揚高尚的商業道德、打造新型商業“航母“方面,新一代皖商責無旁貸,理當當仁不讓。在未來的歲月里,但愿各位仁人志士,能以知難而進的英雄氣概,一往無前的堅強斗志,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腳踏實地的務實作風,來早日實現我們的創業之夢。


友情鏈接
商業俱樂部 徽商傳奇 上;丈叹銟凡 上;丈 上;丈堂 上;丈陶搲 上海安徽商業聯盟 上;丈搪撁 徽商文化
關于我們 徽商動態 最新活動 企業風采 徽商訪談 人物傳奇 徽商論壇 共享資源 會員加盟聯系我們
郵箱:sagetiger99@sina.com
電話:400-999-8255
手機:13818220919 18516261055
Copyright © 2016-2026 徽商傳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青浦區滬青平公路1357弄安盛花苑368號 滬ICP備16050918號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