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徽不成商——徽商傳奇(一)
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又稱 “新安商人”,俗稱“徽幫”;丈堂壬跂|晉,成長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晉書》載,徽州人好“離別”,常出外經商。齊梁時,休寧人曹老常往來于江湖間,從事賈販。唐宋時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產的運銷外,商品茶和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產品的問世,更加推動了徽商的發展。
徽商,指的是明清時期,安徽省徽州府轄地經商的商人。
徽商產生條件
1、古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漢代前人口不多,而晉末、宋末、唐末及中國歷史上三次移民潮,給皖南徽州送來了大量人口,人口眾多,山多地少,怎么辦?出外經商是一條出路。
2、豐富資源促進了商業發展;丈套钤缃洜I的是山貨和外地糧食。如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紙,這些是外運的大宗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外出經商主要是經營鹽、棉(布)、糧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來指導經商。
4、明清是我國商品經濟較發展的時期,明清已有資本主義萌芽,這是徽商鼎盛之時。
明代中葉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營業人數、活動范圍、經營行業與資本,都居全國各商人集團的首位。當時,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成人男子中,經商占70%,極盛時還要超過;丈痰幕顒臃秶榧俺青l,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丈痰淖阚E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統治日趨沒落,課稅、捐輸日益加重,徽商處境愈來愈困難。
1831年,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陶澍革除淮鹽積弊,改行“票法”,靠鹽業專利發跡的徽商開始衰敗典當業也因左宗棠壟斷及外國銀行的侵入而中落。
尤其是隨著提帝國主義入侵,外資滲入,國外商品傾銷,徽商經營的行業大多被其所替代。同時與帝國主義、軍閥官僚聯系密切的廣東、江浙財閥開始興起,只掌握傳統商業知識、技能的徽商,在商業領域逐漸失去其操縱、壟斷和獨占的地位,開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國時期,雖有個別徽商人物如黟縣鹽商李宗媚、歙縣房地產商人程霖生等嶄露頭角,但整體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