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歌及特色唱腔-徽商傳奇
徽州民歌可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民俗、童謠、歌舞等。人們從這些優美、抒情、快樂、激情、凄切、悲涼、具有濃郁徽韻、口口相傳的民歌中,真切地感受到徽州的習俗風貌和品位情操;罩菝窀鑿倪b遠的古代起就有大量風格各異的原生態民歌,它是世代勞動人民在生存習俗中一種心聲情感的抒發,它是通過歌聲來傳播傳承演唱者的想象;罩菝窀枋腔罩萑嗣駝撟、吟誦、口傳心授的民間口頭藝術。它反映了徽州人民喜、怒、哀、樂、實、和、闖、拼等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寶庫中獨具徽韻特色的歌唱藝術結晶。
如《賣花線》是一首徽商們剛起步創業時的叫賣民歌,《磨米磨麥》是一首潛移默化教育下一代從小就要讀書的催眠曲,《十繡鞋》流傳比較廣,是徽州女人借繡花的方式唱出對外出創業家人的思念,是一首觸景生情的原生態民歌,《種麥歌》是反映農民春耕生產田間地頭勞動繁忙的場面,還有很多風格各異、詼諧幽默、特色鮮明的徽州原生態民歌民謠:如《牛歌》《探妹》《螃蟹歌》《燈籠紅》《小菜花》《春耕忙》《搬運號子》《拉鋸謠》《拜年樂》《抬新娘》《好吃鬼》《月亮咪咪笑》等一大批原汁原味的徽州原生態民歌。
每首徽州民歌都有她的時代背景、生活場景,隨著社會的進步,有些原生態民歌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曲韻中,去其糟粕、編曲整理融入了新詞,地域特征依然非常明顯,如屯溪民歌《小石橋》就是一首新填詞改編后特點鮮明、曲調優美,古樸典雅、滲透著徽劇昆腔的韻味;黟縣民歌《李白到碧山》、歙縣民歌《十二月花》《徽墨歌》《猜謎對歌》、績溪縣民歌《月亮起山一盞燈》《農家嘆農家贊》改編整理后仍散發著泥土的芳香和鮮明的徽韻特色。
民歌是一個民族感情與習俗的表達,民歌民謠是勞動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哼唱民歌民謠是一種最大的精神享受,是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贊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罩菝窀鑳灻朗闱、細膩委婉、熱情奔放、詼諧風趣、妙趣橫生,高度集中地展示了徽州人的民俗特征、人文自然景觀和徽州人的精神世界,徽州民歌這顆包羅萬象的明珠伴隨著歷史,滄海桑田,在各朝代的演進中展示著她獨特的魅力。
徽州民歌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口傳心授。她代代相傳,她扎根在民間土壤,她帶著泥土芳香;罩菝窀璧玫搅它h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各級政府文化部門的搶救、保護。黃山市徽州民歌傳承人操明花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多年來她演唱的《十二月花名》《小石橋》《徽墨歌》《牛歌》《十繡鞋》等一大批徽州民歌不僅在安徽省、市、縣電臺、電視臺屢屢播出,而且將徽州民歌唱進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唱進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舞臺,唱響在山西、湖北、四川等衛視。歙縣民歌手方有土生在民歌之鄉蘇村,他曾多次把徽州原生態民歌《賣絲線》《螃蟹歌》新填詞的《計劃生育好》等唱出大山、唱到省城合肥、蕪湖市、黃山市等,還獲過獎,他那原汁原味的演唱獲得了廣大觀眾和專家們的喜愛。黃山市歌手洪自立演唱的《四季探妹》是由汪繼長整理編曲的。洪自立的演唱既保留了此歌的風格特點,又非常抒情,作為黃梅戲演員出身的歙縣文化館副館長洪自立多次榮獲安徽省、市歌唱比賽一等獎,他和黃梅戲演員搭檔姜紫鵑對唱的徽州民歌在四省六市民俗文化節中獲銀獎。方利丹用方言演唱的黟縣原生態民歌《送郎》情深意濃,反映了封建社會徽州新婚夫婦要離別、丈夫出去經商、不知猴年馬月才能見面、新婚妻子一送再送難舍難分地送出了家門的情景。歌曲凄切扣人心弦,演唱者聲腔婉轉,默默把丈夫送出了門,丈夫依依不舍地走上了經商的不歸之路。儲福珠演唱的《黟縣婦女十苦伶》,反映了在舊中國的徽州女人如果生了女兒是沒有任何地位的,受家族、婆婆的欺凌,受三從四德的壓迫痛苦一生,F在的婦女站在了各行各業的第一線,夢想已成現實,自強不息,當家作主。
徽州歌謠《漁梁壩 唱哈哈》中唱道:“漁梁壩水嘩啦啦,樂童嬉戲打水花;彩石漂到河中央,蹦蹦跳跳似金瓜;迎來神龍飛舞呀,歌仙壩上唱哈哈。”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民歌的重視、挖掘、搶救、保護,各地原生態民歌如雨后春筍,紛紛登場亮相,展示在各大媒體和舞臺上。安徽 省徽州原生態民歌的特色唱腔“滾聲——哈哈腔”枯木逢春,大放異彩。
2008年,徽州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民歌屢屢登臺,尤其是“滾聲——哈哈腔”更是如魚得水,活躍在媒體廣播電視中,活躍在國家級的大型文藝晚會上。
徽州民歌“滾聲——哈哈腔”古時徽州方言音韻稱“花花腔”,也稱“笑笑腔”,在古代徽州官話中稱之為“哈哈腔”。這種唱腔,在有襯詞的徽州民歌里,要求演唱者嗓音高亢、明亮、甜美、純凈,氣息流暢,熱情奔放,尤其到歌曲結尾處,哈哈腔翻倍延長更為歌曲添姿增色,錦上添花。它是徽州民歌演唱中最古老的徽韻特色聲腔,風格獨特、歷史悠久、耐人尋味……
據漁梁老戲迷巴端友口述:自從有了漁梁壩后,練江水沖下壩時的嘩嘩水浪聲,上壩婦女們洗衣服的啪啪棒槌聲,孩童們在壩邊玩時哈哈嘿嘿的嬉笑聲,船工們在河邊背纖時吆喝的勞動號子聲,壩上壩下熱鬧非凡,浪花聲、棒槌聲、嬉笑聲、勞動號子聲,融為一體,千韻萬聲,先人們把它匯成了優美的歌聲,進而產生了在漁梁壩一帶的徽韻特色唱法“滾聲——哈哈腔”。它具有久遠的歷史內涵和特定的地域音韻聲腔特色。
傳唱的老人們說,“滾聲——哈哈腔”盛傳在元、明朝,然而明朝戲曲在各地興起,明朝中期徽州民歌哈哈腔被吸進徽戲、青陽腔等地方戲曲中,明朝徽商盛行全國,哈哈腔隨徽商的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徽商歌迷、戲迷們把徽州的民歌、徽戲唱到四面八方,被融入滲透在其他戲劇的唱腔中,成為南北方多種戲曲演唱、表演的特色招數;涨“滾聲——哈哈腔”(花花腔、笑笑腔)影響顯著、意義深遠,它被多個戲曲唱腔借鑒,滲透在青陽腔等劇種里。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徽戲、京戲等戲劇的盛行,徽州民歌漸漸被沖淡,尤其是古老的徽腔徽調特色唱腔“滾聲——哈哈腔”更是被人們隔代遺忘,瀕臨失傳;微少的傳唱者巴端友、毛愛香、巴曉霞等已先后去世,現僅有少數原生態歌手會唱“滾聲——哈哈腔”。“滾聲——哈哈腔”傳承者、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民歌傳承人操明花,2011年首次把徽州民歌“滾聲——哈哈腔”唱響在首屆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展演的大型晚會上,得到了專家、領導們的贊賞,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幾十個少數民族歌手的青睞,紛紛討教學唱。
最近筆者獲悉在漁梁老街古壩邊上又有一位60多歲的女民歌手——唐萍會唱“滾聲——哈哈腔”。有人問她什么時候會唱“滾聲——哈哈腔”的,她說:“很小就會唱了,跟戲迷巴老端學的。”她覺得這種聲音好聽、好玩,給人們帶來快樂,而且她還會唱一些民間小調。作為徽州民歌的特色唱腔“滾聲——哈哈腔”是徽州民歌、徽戲藝術唱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徽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我們要將徽州民歌和徽戲更好地傳承、傳播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