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一代帝師孫家鼐:明理躬行 敦品礪德
在安徽的近代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其中,壽州的孫家因耕讀傳家久遠,后代又從事領風氣之先的近代實業并得大成,而成為名門望族。而這個家族的顯赫,即源自清咸豐九年的狀元孫家鼐。
孫家鼐的曾祖孫士謙曾任乾隆年間的刑部郎中,祖父孫克偉是貢生,父親孫崇祖亦是池州府的教諭。孫家鼐父親治家極嚴,要5個兒子都走讀書做官的道路;侍觳回摽嘈娜,他的5個兒子后來都成為朝廷所倚重的能臣,“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五兄弟中有四個侍郎,家澤是禮部侍郎,家鐸是戶部侍郎,家懌是工部侍郎,家丞是吏部侍郎,只有家鼐做到了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又是清末朝廷的第一任管學大臣、光緒皇帝的老師,創辦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朝廷恩賜他在家鄉建造“太傅第”。如此的朝廷大紅家族,在當時的安徽壽州,真是威震千里了。
孫家鼐當狀元,也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殿試中,咸豐皇帝命他以大清王朝的興盛寫一副對聯。孫家鼐稍加思索,揮筆立就:億萬年濟濟繩繩,順天心,康民意,雍和其體,乾見其行,嘉氣遍九州,道統維羲皇堯舜;二百載綿綿奕奕,治績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慶云飛五色,光華照日月星辰。對聯既含歌頌清王朝之義,又巧妙地把咸豐以前清朝皇帝的年號順治、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嵌于其中,氣勢宏大又渾然天成,咸豐皇帝當即擊案稱妙,欽點孫家鼐為狀元。
孫氏宗祠大門
孫家鼐深知官場險惡,不主張后代從政,只有曾孫女孫琪方,嫁給了孔子的第77世孫孔德成(世襲衍圣公),孔德成后來在臺灣當了考試院院長。孫家鼐重科學、興實業,借助于與李鴻章家族、袁世凱家族、揚州何氏家族、四川總督劉秉章家族、合肥龔氏家族的聯姻,孫家的后人在近代實業界大放異彩。與馬吉森創辦安陽廣益紗廠、與其子孫孫多森開辦上海阜豐面粉廠、中孚銀行,又投資啟新洋灰公司、北京自來水廠、井陘礦務局、灤州煤礦、天津勸業道等民族工業。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所立之《壽州公學捐款題名記》碑文記載了孫家鼐“捐銀一千兩”一事,反映他重視教育,扶植家鄉辦學的維新救國精神。
當然,在時代的狂瀾下,孫家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革命家式的政治人物。孫一中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周恩來的戰友,參加過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曾任葉挺獨立團一營營長。1929年到洪湖地區,參與組建紅六軍,任紅六軍軍長,與周逸群、賀龍一起領導創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1931年任紅三軍參謀長兼第七師師長,與賀龍率部西進,開辟鄂西北革命根據地。1932年夏,在“肅反”中被夏曦誣陷殺害于湖北監利瞿家灣(今屬洪湖)。今天,當人們講述著洪湖赤衛隊的故事,吟唱著“洪湖水浪打浪”時,一定不會忘記和周逸群、賀龍一起創建洪湖根據地的壽縣孫家走出的青年軍事將領孫一中。
從壽州走出的職業革命家孫大光,從16歲開始投身黨的秘密工作,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九死一生,甘將頭顱獻中華。解放后,歷任交通部部長、地質礦產部部長,為開辟中國遠洋運輸事業和改善公路、內河運輸,促成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的中興,做出了卓著功績。他對家鄉深深眷戀,1986年秋天,他看到家鄉教育設施仍然十分落后,便毅然將精心珍藏的文物和字畫捐獻給安徽省博物館和地方教育事業,以補學濟困。他的一生,“磊落星月高,蒼茫云霧浮”,體現著共產黨人的徹底革命和無私奉獻精神。
而政治人物中最為傳奇者當為孫少侯,雖身處高墻深院,卻對封建家族的清規戒律異常不滿,堅決支持康梁變法,曾變賣家產,與柏文蔚等組織團體宣傳革命,抨擊清廷。并加入同盟會,在江蘇、安徽策動新軍起義,因謀劃刺殺兩江總督端方而被捕下獄。端方是孫家鼐的學生,他知道孫少侯是孫家鼐的侄孫,因此孫少侯殺不得。他苦思冥想多日,終于想出一個絕招。他將家中一名長得標致可人的丫環收為養女,再把這個養女許配給孫少侯,還奉送了豐厚的嫁妝,以期攏住孫少侯。辛亥革命后,孫少侯出任安徽省第一任督軍。但其后卻一反革命常態,為袁世凱效命,擔任“籌安會”副理事長,支持袁世凱復辟帝制,完全站到革命的反面,讓世人側目。袁世凱死后,孫少侯被指控為帝制禍首之一遭通緝,避居天津,從此不再意氣飛揚。
孫氏家族也不乏藝術人才。孫仰農和孫瑞方(藹仁)是京劇名票,與余叔巖交往甚密。孫多詮(筱齋)是詩人、書法家,他哀悼孫中山的挽聯被譽為海內名聯:“路改中山,園改中山,城縣改中山,中山不死;名滿天下,政滿天下,哀悼滿天下,天下一人。”當然藝術人才中最動人的還數徐悲鴻的學生、畫家孫多慈。她的前半生因與徐悲鴻的愛情而傳奇,后半生則因繪畫而光耀臺灣。乃至多年后,有人向徐悲鴻索要書法條幅,他鋪開宣紙,不假思索,隨手就寫下一首七言絕句:“一片殘陽柳萬絲,秋風江上掛帆時。傷心家國無限恨,紅樹青山總不知。”這首詩的作者正是孫多慈。1953年,徐悲鴻在北京病逝。同在臺灣的徐悲鴻原配夫人蔣碧薇將噩耗告訴了孫多慈,孫多慈聞訊即刻臉色大變,眼淚奪眶而出。這是蔣碧薇在徐、孫戀多年以后唯一的一次與孫多慈對話,但竟是告知她徐悲鴻的死訊。
壽州孫氏后人可謂人才濟濟,在官場、商場、文化領域多有建樹。如果細細研究,就會發現孫家的成功和家教家風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孫家鼐出生在書香之家,父親孫崇祖是地方上的教諭,他立志要讓五個兒子都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孫崇祖去世后,他的妻子繼承丈夫遺志,全力培養兒子們讀書。孫家五兄弟都讀書成才,出息過人。五兄弟中家澤、家鐸、家鼐都是進士,四個官至侍郎。而最小的孫家鼐,更于咸豐九年高中狀元,蒙朝廷恩典,在家鄉建“狀元第”,成為清末最重要的管學大臣。
孫家鼐一生幾乎沒有怎么大起大落過,這跟他的低調內斂、自奉斂約有關。他的同僚、對手翁同龢說:“孫家鼐沉潛好學,服膺王陽明之書,立志高遠,凝厚而開張,余欲兄事之。”親歷晚清四五十年的英國人李提摩太說:“孫家鼐是所有中國官員中最有教養、最具紳士風度的人之一。”
曾經的孫家,人們稱之為“孫半城”;現在的孫家,依然人丁興旺,除移民海外的千余人,留在大陸的竟達數萬人之眾,人才濟濟,可謂百年家族,樹大根深,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