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傳奇"淮河三花"之一歌舞并茂的花鼓燈
秀麗的淮河,從桐柏山發源,曲流宛轉,滋潤著中原大地,哺育著兩岸兒女。千百年來,引得文人薈萃,詩文繁衍,更造就了優美的民間藝術。“淮河三花”,恰似淮河岸邊濃香四溢的幽蘭,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人民,聞名中外。“淮河三花”是指花鼓燈、鳳陽花鼓和衛調花鼓而言。在淮河兩岸,不管是鬢發霜染的老人,還是孤居異域的赤子,只要提起“淮河三花”,莫不喚起寶貴的記憶,引起如癡如醉的思鄉之情……
花鼓燈,以淮河岸畔的蚌埠、懷遠、鳳臺、淮南、鳳陽為最盛。千百年來,這里的每個村莊集鎮,幾乎都有農民自己的花鼓燈班子,一般在逢年過節、廟會和農閑時候演出。它沒有專業演員和專業組織,而且演出中從不找人要錢。正如一首燈歌中所說:
花鼓一打頭對頭,
玩燈全靠月當頭,
不要銀錢買燈草,
又省銅板打燈油,
玩燈為了交朋友。
花鼓燈的演出,多在村頭樹下或打麥場上。月光下,老柳樹上掛起斗大紅燈,或是干脆四圍架起高粱秸火堆來照明。然后打起鑼鼓,開始玩燈。觀眾圍坐在四周,或是站在板凳上,蹲在樹杈上,扒在草垛上,場面十分有趣。從太陽落山直玩到太陽出山,即所謂“兩頭紅”;ü臒舻哪薪,統稱“鼓架子”,身穿短上衣、花圍腰、燈籠褲,頭扎白毛巾。舞起來活潑麻利,熱情風趣,給人以生龍活虎的感覺。女角統稱“蘭花”,花鼓燈的歌和舞的精華都靠蘭花來體現,看燈班子的水平也往往以蘭花的水平而定。蘭花的打扮俏麗動人:她們頭頂紅綢繡球,飄下的兩條彩帶直垂胸前。上身穿緊身彩衣,腰系石榴長裙。演出時左手拿輕軟彩巾,右后持花扇,舞起來恰似丹鳳朝陽,艷麗無比。他們舞起來分“大花場”和“小花場”。“大花場”就是群舞,由領舞的鼓架子高舉青竹彩綢的花傘,率領全體鼓架和蘭花翩翩起舞,并不斷翻傘為號,領著大家變換隊形,舞出“五朵梅”、“龍吐水”、“九連杯”、“滿天星”等優美圖形。而那“小花場”,則是雙人舞或三人舞,風趣優美的“搶板凳’、“搶扇子”、“搶汗巾”是多少年來膾炙人口的“小花場”代表舞蹈。
花鼓燈的燈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凡在淮河地區居住者,幾乎都知道流傳最廣的幾首燈歌。